近日,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与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共同开展的变电站智能巡检系统与新一代设备资产精益管理系统(PMS3.0)贯通工作完成。此次贯通工作实现了变电站巡检作业智能化、线上化,加强了变电站主设备数字化管理力度,提升了设备运维质效。
变电站智能巡检系统以“高清摄像机+机器人+无人机”巡检装备代替人工例行巡检,具备变电站设备外观缺陷识别、红外测温等功能。PMS3.0可以实现设备管理移动化和线上化。近年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规模化应用变电站智能巡检系统。但由于智能巡检系统未接入PMS3.0,智能巡检结果无法与人工巡检结果融合。
在国网设备部的统筹安排下,中国电科院和国网安徽电力于5月牵头修订变电站运维管理规范,推进变电站智能巡检系统与PMS3.0的贯通工作。变电站智能巡检系统接入PMS3.0后,可下发巡检任务,再由高清摄像机和机器人等装备开展自动巡检,拍摄图片并自动推送至PMS3.0,助力提升巡检质效、闭环管控设备缺陷。截至目前,安徽电网474座变电站实现了从人工例行巡检向智能巡检模式的转变,累计减少运维人员到站巡检次数1896次、运维人员到站巡检时间2654小时、人工录入时间475小时。变电站智能巡检系统与PMS3.0的贯通实现了变电运维班组从任务下发、结果审核到缺陷管理的全过程线上作业,提升了巡检数字化水平和变电站设备管控力度。

一、产品用途(LYGMC-V电力调试标准产品“继保模拟断路器”简单描述)
主要用于电力系统断电保护装置或成套继电保护屏的整组试验,可真实地的跳合闸时间。在整组试验时的跳闸及合闸,以避免由于重复的整组试验造成断路器反复分合带来的不佳影响。
二、原理(LYGMC-V电力调试标准产品“继保模拟断路器”简单描述)
采用全数字电路,时间为数字拨码设置,可实现跳合闸时间设置、三相/分相操作选择、输入信号逻辑控制等功能,从而的跳、合闸动作。
三、使用方法(LYGMC-V电力调试标准产品“继保模拟断路器”简单描述)
1、本仪器跳合闸电源电压为DC220V与DC110V两档,
2、试验前必须选择好电压与输入电压一致。
3、可以模拟分相操作断路器,也可模拟三相操作断路器,跳合闸阻抗选择为400欧、200欧、110欧任意选择,当模拟分相操作断路器时,其跳合闸输入端子分别为A合、A跳、B合、B跳、C合、C跳;当模拟三相操作断路器时,其跳合闸输入端子为三跳、三合。另外,面板上还设有手动合闸和手动跳闸按钮,并设有跳合闸信号灯,分别为A合、B合、C合三个红色信号灯和A跳、B跳、C跳三个绿色信号灯,在模拟三相操作断路器时,A、B、C三相信号灯同时明灭。
4、在模拟回路中设有继电器A、B、C各输出一组转换触点,动断触点闭合或断开触点断开的触点与操作电源完全隔离,可与微机型继电保护试验设备进行配合。
5、可模拟跳闸和合闸时间,时间设置为拨码开关设置,精度高。跳闸时间设置范围为20-200ms,合闸时间设置范围为20-100ms。
四、技术指标(LYGMC-V电力调试标准产品“继保模拟断路器”简单描述)
1、供电电源AC200V±10%
2、跳合闸操作为电源电压:DC220V、DC110V
3、跳合闸阻抗选择440Ω、220Ω、110Ω
4、合闸时间选择:20-200ms
5、跳闸时间选择:20-100ms
6、器常闭/常开接点容量为AC220V/5A。
五、注意事项(LYGMC-V电力调试标准产品“继保模拟断路器”简单描述)
1、检查电源电压是否在模拟开关工作电压的范围内;
2、长期存放或长途运输时应轻取轻放,注意防潮。
电力行业第1个自主可控的电力类脑计算平台及智能体面向业界专家发布。平台计算系统的每秒峰值速度达到4072万亿次,智能体满足电力行业高精度、低时延的智能分析需求。该平台及智能体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国电子科技南湖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北京灵汐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研究发布。
项目团队研发的电力类脑计算平台包含4320万个人工神经元和43.2亿个突触,其中类脑硬件单位能效相比目前主流的图形处理器提升3~5倍。智能体端侧集成类脑视觉相机,以1万帧每秒的速度响应百微秒级异常放电,提升了设备健康评估准确性。平台及智能体在算力层面融合密集矩阵计算和神经形态计算,在框架层面融合主流全局学习和类脑局部学习,在模型层面融合深度网络、脉冲网络和神经符号范式,实现更小参数、更少数据、更低能耗,提升时空动态分析、符号推理和在线学习能力。
据了解,人工智能在电力中的应用由来已久,特别是采用冯·诺依曼计算和深度学习范式的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类脑计算作为融合生物脑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新型计算范式,通过模仿生物脑超低功耗并行计算和多脑区分工协作机制,形成具备类人脑学习能力的智能体,提升人工智能计算及应用智能化水平。
上海来扬电气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