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科院突破新能源并网电压控制领域,近期,国内第1个新能源场站“电压管家”——集群协控站在淮安试点投用,解决了新能源场站集群并网带来的电压控制难题,为新能源电压隐定并网带来曙光,充分展现了电联院的科技更新实力和担当。
在新能源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下,江苏风光新能源装机规模一路高歌猛进,至去年底已超越煤电,成为能源版图中的重要力量。然而,新能源场站集群并网带来的电压控制难题,在南通、盐城、淮安等新能源富集地区,新能源场站呈现出高度集群化并网的态势,同一并网点接入场站极多可达8个。虽然各场站都配备了自动电压控制(AVC)子站,但这些子站各自为政,调节策略五花八门,导致电压控制陷入无序状态。电压的不稳定,不仅影响新能源发电的效率,更对电网的可靠运行构成严重威胁。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科院技术团队经过艰苦攻关,成功研制出集群协控站这一“电压管家”。去年9月,该装备在淮安金湖220千伏陆河变电站及其接入的4座风电场投入使用。这一更新成果的投用,彻底改变了以往电压控制的混乱局面。“电压管家”就像一位睿智的指挥官,能够精准接收调度主站下达的电压控制目标,并将其巧妙分解为具体的调节指令,分发至各新能源场站的AVC子站。从此,各子站不再各自为战,而是在“电压管家”的统一指挥下协同工作,使并网点电压控制变得更加高效稳定。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电压管家”的作用立竿见影,电网电压波动压降显著,电压合格率极大提升超过10个百分点,平均合格率达98%以上,不仅直观地展示了“电压管家”的强大效能,还大幅提升了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效降低新能源场站集群并网对电网保障的影响,为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这不仅是对江苏能源结构优化的有力支持,更是对国家“双碳”目标实现的积极贡献。

一、产品简介(LYWHX-9000B电调标准产品“卫星定位无线高压核相仪”耐用,质量可靠)
用于远距离(相距300米~800千米)核对高压相位是否同相,相序颜色是否标注正确。也可用于近距离并网或环网核相。仪器适合1V~220K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和二次侧带电作业,具有高压验电功能。
仪器采用无线传输技术,操作可靠,使用方便,克服了有线核相器的诸多缺点。仪器采用GPS授时技术,两台(或多台)仪器可以相隔几百公里核相。
二、工作原理(LYWHX-9000B电调标准产品“卫星定位无线高压核相仪”耐用,质量可靠)
发射器可以判断线路是否带电,测量线路相位和频率,并将测量数据发送给主机,主机由GPS授时后同时测量,计算两台主机相位差值即为两线路相位差值,判断两线路同异相。
仪器测量原理的核心是两主机同步测量的时间差异,采用GPS授时将两主机的时间同步,其同步差异小于10纳秒。由此引入的相位误差小于0.1度。
三、保障事项(LYWHX-9000B电调标准产品“卫星定位无线高压核相仪”耐用,质量可靠)
1、现场测试时,应按电力门高压测试可靠距离标准进行操作。
2、标准配置绝缘杆3米,对应电压等级为 ≤ 220kV。如测量线路电压高于220KV时,请使用长度大于3米的绝缘杆。
四、技术参数(LYWHX-9000B电调标准产品“卫星定位无线高压核相仪”耐用,质量可靠)
1、相位差准确度:偏差≤5°。
2、频率准确度:±0.1HZ。
3、电压测量范围为1V~220KV。
4、发射器和接收主机的极大传输视距约100米。
5、结果判断(同相、异相)采用1级标准,相位差≥30°为异相,相位差<30°为同相。
6、两GPS主机测量距离300米~800千米。
7、根据GPS信号强弱自动切换GPS模式和授时模式。
8、真人语音提示测量结果和操作步骤。
9、302*240彩屏同时显示线路相位差、频率、失量图、电池电量、测量时间、经纬度、卫星数量、GPS信号强度等信息。
10、无操作1小时自动关机。
11、发射器和接收器均内置可充电锂电池,且电池可拆卸更换。
12、主机电池容量为2500mAH,发射器电池容量为350mAH。
13、高压测量时泄漏电流<10uA。
14、发射器工作功耗<0.1W,接收主机工作功耗<0.3W。
15、工作环境:-35℃--- +45℃ 湿度≤95%RH。
16、储存环境:-40℃--- +55℃ 湿度≤95%RH。
17、整机重量:约11KG。
18、仪器包装尺寸:长89cm*宽26cmm*高11cm*2个。
五、简介(LYWHX-9000B电调标准产品“卫星定位无线高压核相仪”耐用,质量可靠)
1、仪器外观简介
2、仪器操作简介
|
指示灯:
异相红灯亮:两线路异相。
同相绿灯亮:两线路同相。
充电红灯亮:正在充电。
充电绿灯亮:电已充满。
按键:
1)长按开机或关机。
2)短按近程测量模式和远程测量模式切换。
补充:
1)右上角有电量指示;
2)*下端有充电接口插孔。
|
|
指示灯:
测量时:红灯和绿灯交替闪烁。
充电时:红灯亮正在充电,绿灯亮已充满。
蜂鸣器:
接触到高压带电线路则蜂鸣器响2秒,表示线路带电。
安装螺孔:
与伸缩绝缘杆相连。
充电孔:
充电时:连接充电器。
自检时:连接测试线接地端。
检测时:连接接地线。
|
|
指示灯:
开机时:工作指示灯为红色常亮。
测量时:工作指示灯为绿色常亮。
充电时:充电指示灯充电为红色充满为绿色。
蜂鸣器:
接触到高压带电线路则每隔4秒蜂鸣一次,表示线路带电。
弹力带:
将采集器贴于母排,用弹力带捆绑安装。
充电孔:
充电时连接充电器。
|
3、仪器自检方法
发射器连接测试线(操作图如下)。发射器启动,蜂鸣2秒,红绿两指示灯交替闪烁。接收主机开机,在测量界面显示对应发射器信息。则发射器与主机工作均正常。异常现象及其处理,请详见仪器检查与故障判断。
提示:
如果测量度数为180°,将一个测试线插头左右对调即为0°。因为火线与零线对调后,两线相位差为180°。
自检时两发射器与接收主机的距离大于0.5米为宜。当距离小于0.2米时,可能只连接了1个发射器而主机显示2个发射器信息。此现象为正常现象,不影响仪器使用。当2个发射器都接电时,仪器显示不受短距离影响。
自检测试线插头内有限流电阻,人接触鳄鱼夹不会引起触电,以保证人身保障。
六、各电压等级核相操作
电压等级与被测物
|
操作说明
近距离测量时使用X/Y,或者X1/Y1,或者X2/Y2.
远程测量时使用Y,或者Y1,或者Y2,不用X/X1/X2
|
220KV~110KV高压裸线
|
使用高压发射器X、Y。发射器连接绝缘杆后挂接在高压线上测量。详见高压线核相操作示意图(图2)。
|
66KV~6KV高压裸线
|
使用发射器高压发射器X、Y,或者使用低压发射器X1、Y1。高低压发射器不可混用。发射器连接绝缘杆后钩挂在高压线上测量。详见接触高压线核相操作示意图(图2)
|
10KV~6KV带绝缘层电缆
|
使用低压发射器X1、Y1。发射器钩挂在带电线路外绝缘层上即可测量。如发射器未启动,则将其尾端(充电孔)用配置的接地线接地。
|
高压开关柜带电指(显)示器
|
使用低压发射器X1、Y1。发射器尖头端插入带电指示器,手握发射器尾部即可测量。也可用接地线将充电孔接地进行测量。详见带电显示器核相示意图(图3)。开关柜PT、CT二次侧取电点核相操作与此测量方法相同。
|
10KV/35KV封闭式高压柜接线T头
|
使用低压发射器X1、Y1。发射器连接绝缘杆后接触T头测试。详见接线T头核相操作示意图(图4)。
|
严格五防开关柜
|
使用中置柜采集器X2、Y2。将所测开关柜的母排停电,或将手车摇出。再将采集器贴在母排或手车母线上,用配置的弹力捆绑带固定。按下采集器开关,使其开机。然后开关柜通电则可测量。
|
380V/220V市电线路
|
使用低压发射器X1、Y1。发射器前端接触带电线路即可测量。
|
提示:
部分型号开关柜装配了带电显示器,其上有取电点,可用于核相。此种方法为二次侧核相,其核相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L1、L2、L3与与母线的对应关系是否正确。
近距离核相时只用1个主机,发射器X系列/Y系列配对使用。远程核相时,两个主机相距较远测量,但每个主机只与Y系列发射器配合测量。
一般高压输电线路近距离核相操作方法如图2所示,将X、Y发射器分别用绝缘杆挂接在高压线上,主机开机后选择近距离测量界面,观看测量结果。
当前,变电站监控系统面临着诸多挑战。各级监控界面组态工具不统一,使得操作人员在不同系统间切换时需要适应不同的操作方式,依赖人工图模配置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容易出现人为错误,影响监控系统的准确性。国网江苏公司科技部聚焦这些痛点问题,为解决变电站监控难题提供了更新思路和技术方案。他们通过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自动化生成工具,快速、准确地为各个监控系统生成一致的图形文件,确保操作人员在任何一个系统中都能获得相同、准确的变电站运行信息,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因图模不一致导致的操作失误,提升了监控的可靠性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避免因模型错误而引发的事故,为变电站的可靠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他们围绕关键问题开展的交流讨论,认真梳理工作进展,坦诚提出存在问题,优化自动成图技术,形成明确后续计划,统一建模能够整合资源,提高系统的兼容性,让整个项目的推进有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后续解决问题、优化方案提供了方向,进一步提升图模文件的实用性和准确性。这些讨论成果,为下阶段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继续加大对项目的支持力度,协调各方资源,确保项目不受外界因素干扰,顺利推进,并鼓励项目团队不断更新,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攻克项目中的技术难题,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合作,将项目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推动变电站监控系统的全方位升级,同时,及时总结项目经验,为其他类似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提升整个电网智能化建设水平。
上海来扬电气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